第4798章 迂回偷襲
大國之間很難有長時間的和平,雙方的利益總是會產生衝突,或是因為領土,或是因為經濟,或是因為文化……縱然雙方再是克制忍讓,最基本的利益也一定會受到衝擊,別的都能忍,唯獨利益受損不能忍。
忍無可忍之時,那就隻能開戰。
當然開戰並不意味著就是兩國傾盡國力殊死一戰,因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無疑又損害了彼此的利益,所以還是會克制再克制,一般都是通過局部的軍事衝突彼此稱量一下,為談判桌準備好各自的素材。
大唐與吐蕃就是如此。
隋唐兩代可以傾盡國力舉國東征高句麗,這是因為幾代帝王都認為高句麗的軍事實力不能對帝國構成威脅,勝利乃囊中之物……當然應該勝利卻沒勝利則是另外一回事,任何評估都難免失誤。
但是對於吐蕃這個帝國西南邊陲的心腹大患,兩朝卻都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因為吐蕃獨特的地理位置構築成了一道天塹,難以逾越。
直至吐蕃通過和親得到大唐的各種資助,從農奴社會順利向封建社會轉變,而後休養生息使得自身實力得到長足發展,進而不甘於受到高原之局限還是兵鋒直至河西走廊,高宗皇帝才不得不違背“大國不宜開戰”的原則派遣大軍試圖將吐蕃趕回高原。
於是爆發了“大非川之戰”。
在高句麗覆滅其國的“白袍將軍”成為“軍神”不過區區兩年,便在大非川損兵折將大敗虧輸,固然此戰之敗有著各種各樣的意外,但敗就是敗,自此大唐再也不能阻擋吐蕃自高原俯衝而下,祁連山一線直面吐蕃兵鋒,河西、西域、北庭皆岌岌可危……
……
論欽陵率軍自伏俟城出發,一路馬不停蹄直奔青海湖南側的大非嶺,與山嶺之下與其弟勃論讚刃匯合,後者早在唐軍運輸糧秣輜重抵達之前便離開伏俟城,率領一隊斥候沿著唐蕃古道一路偵查,摸清吐蕃在各地駐軍之情況。
“讚普在大非川駐軍七千人,有五千人屯駐於那錄驛,統軍將領剛剛換成勒布傑。
”
聽到勃論讚刃的匯報,論欽陵眉毛一挑:“看來讚普對咱們噶爾家族很是重視啊!
”
勃論讚刃口中的勒布傑出身顯赫,其兄是松讚乾布帳下四賢臣
之一的赤桑楊頓,總管吐蕃財政、權柄赫赫,能將其臨時安排至那錄驛鎮守大非川足見讚普對噶爾家族與大唐之重視,且早已預料這一地區必生波折。
勃論讚刃有些焦急:“隨同勒布傑一同前來大非川換防的都是他們部族之中的精銳,不可力敵啊!
”
論欽陵搖搖頭:“大非川是伏俟城的後方,可以時刻威脅整個青海湖周邊,那錄驛更緊扼大非川之咽喉,就算咱們爬過雪山繞過去也會成為咱們身後的一顆釘子,勒布傑進可以攻打伏俟城,退可以截斷咱們的退路,所以必須將其徹底摧毀。
況且區區一個那錄驛便不敢力戰,又何談仰攻高原、攻陷邏些?
”
當下拿出輿圖鋪在地上,勃論讚刃仔細給兄長直出吐蕃軍隊布防之情況。
看了半晌,論欽陵拍拍兄弟的肩膀,語重心長道:“有些時候避而不戰非是明智之舉,迎難而上並且排除萬難才能成就大事。
那錄驛固然是塊難啃的骨頭,可隻要將其啃下來,其背後整條唐蕃古道都防備松弛,可供咱們長驅直入。
”
在噶爾家族,長子讚悉若、次子論欽陵都是威望十足的人物,祿東讚之下便是他們兩個一言九鼎、無人可以質疑,其餘三個弟弟更是崇拜不已,對其奉若神明。
勃論讚刃明知那錄驛易守難攻,但見兄長胸有成竹,也不廢話:“二兄下令便是,這仗怎麽打?
”
論欽陵沉吟少頃,道:“我帶領兩千精銳向西繞道都蘭翻閱鄂拉山,而後順著鄂拉山南麓迂回奔襲暖泉驛,隻要攻陷暖泉驛的速度足夠快,就能在勒布傑反應之前從南邊翻越鄂拉山,居高臨下發起突襲。
你率領其餘部隊打著我的旗號橫穿大非川,吸引勒布傑的注意力,他的任務是鎮守那錄驛,所以肯定不會主動對你發起攻擊。
咱們控制好時間,一定能前後夾擊那錄驛,將勒布傑摁死在那裡!
”
青海湖之北是大非嶺,大非嶺之北是鄂拉山,大非嶺與鄂拉山之間的寬闊平地便是大非川,那錄驛則位於鄂拉山北麓,背靠高山、俯瞰大非川,大非川上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俯衝而下,佔據了有利的戰略位置。
而論欽陵的戰略是繞道西邊翻越鄂拉山,然後順著山的另一邊潛行迂回突襲另一處唐蕃古道上相對不那麽重要、駐軍也更少的暖泉驛,繼而再從鄂拉山翻越回來,居高臨下俯衝山麓下的那錄驛。
戰術幾個好戰術,但危險也很大,尤其是原本就並不處於優勢的兵力再度分兵,一旦控制不好進攻時機極有可能導緻被勒布傑各個擊破。
不過勃論讚刃對兄長無比信任,根本不會質疑,重重點頭道:“繞這一圈路程不短,即便全力奔襲也需要兩次翻越鄂拉山,最短也需要三日時間,況且夜晚時候山路難行,一定要在百日裡翻越,那就約定三日之後的黃昏,咱們前後夾擊那錄驛,將勒布傑一舉擊破!
”
“就這麽決定!
”
兄弟兩個商議好了戰術,馬上執行。
勃論讚刃將自己的匕首掏出來,用布帶綁在兄長腰帶上,虎目含淚:“這把匕首還是我十歲之時兄長送給我的,這麽多年我一直帶在身上,總能夠護佑我逢兇化吉,也願它能保護兄長旗開得勝、有驚無險。
”
論欽陵重重拍一下兄弟的肩膀,笑容燦爛:“若說攻陷邏些城險阻重重隻能盡人事而聽天命,可區區那錄驛又如何能夠阻擋我們的兄弟前進的腳步?
放寬心,勒布傑徒有其表、浪得虛名,相比他的兄長差遠了。
”
“兄長保重!
”
“保重!
”
兩兄弟笑著作別,心頭卻皆是五味雜陳。
若為了部族之生存,縱然前邊萬丈深壑跳下去粉身碎骨又有何妨?
噶爾家族的勇士從來不怕死亡。
可現在舉族之青壯子弟卻是在為了大唐的國家戰略而不得不去挑戰盤踞高原的王,進而拋頭顱灑熱血,也不知這份犧牲究竟值不值得。
……
兄弟二人與大非嶺上分兵,勃論讚刃打著兄長的旗號繼續翻越大非嶺直插大非川,向著鄂拉山口的那錄驛挺進,論欽陵則率領兩千精銳沿著山下小路一路向東,奔出百餘裡之後才在水草豐盛之初向南走出大非嶺山區,一頭紮進鄂拉山的莽莽山林。
鄂拉山相比於大非嶺更為險峻,所以大唐與吐蕃的國境線雖然在大非嶺、日月山一帶,但吐蕃防衛國境的重兵卻屯駐於鄂拉山一線,背靠大山、營地設置在高地上,進可俯衝而下、退可據險而守,技能地域北方正面之唐軍,亦能防備側翼居於青海湖西側的伏俟城,除非有數倍之兵力否則極難攻克。
山脊矗立著一座又一座山峰,峰頂是終年不化的皚皚白雪,給這片荒涼的山嶺渲染了一層神秘聖潔之色彩。
山腰的積雪在初夏之時緩緩融化向著兩側流淌而下,先是潺潺細流到了山腳處則匯聚成滔滔河水,世間所有河流之起源大抵如此。
故而山腳下植被豐茂、溪流密布、溝壑縱橫,極為難行。
這兩千人馬雖然是噶爾家族的精銳,行走於此等艱難之路徑也難如登天,若非早有準備帶走熟知這一片區域的向導,怕是早已在山麓之間迷路……
但也正因如此,一路潛行都未能碰上一個吐蕃人,確保了此次突襲的安全性與突然性。
等到兩天之後論欽陵帶著部隊從山嶺溝壑之間鑽出來,兩千人馬早已困頓不堪,出發之時得自於大唐的整齊裝備也破敗不堪,但還未來得及喘一口氣就馬上準備戰鬥,因為前方就是鄂拉山南麓的吐蕃據點——暖泉。
部隊在山腳下略作休整,吃了乾糧補充了水分又喂了馬匹,論欽陵便翻身上馬,手指著不遠處暖泉的方向,語氣極具煽動性:“那裡便是暖泉,吐蕃於此設置據點實為了支援鄂拉山北麓的那錄驛,以此達到徹底控制大非川的戰略目的。
大非川不能落入我手、那錄驛不能攻陷,就永遠是懸在噶爾家族頭頂上的一柄刀,或許是現在、或許是將來終究會落在我們或者我們子孫的頭頂!
所以哪怕此地有吐蕃名將,更囤積重兵,吾等卻不得不將其拔除!
諸位,請隨我並肩作戰,用我們的血給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爭取一片自由的領土!
”
“在二郎面前,還有誰敢厚顏自稱吐蕃名將?
我們隨著二郎去敲碎他的腦袋!
”
“吐蕃欺人太甚,不給咱們活路,咱們就一路打上高原攻陷邏些城,讓讚普與那些貴族排隊給咱們大論跪下賠罪!
”
“我們誓死追隨二郎,用鮮血去鑄就噶爾家族的榮耀!
”
長途跋涉所導緻的低迷士氣瞬間高漲迸發,論欽陵大手一揮,一馬當先當著前方的暖泉奔襲而去,兩千人紛紛上馬緊隨其後,馬蹄踩踏著大地發出滾雷一般的轟鳴,狂飆一般衝向暖泉。
距離暖泉十餘裡,已經見到前方時不時出現的吐蕃斥候,顯然已經發現了這一支從天而降的騎兵部隊,正向城內的守軍稟報。
洩露行藏之後論欽陵不急不躁,反而讓麾下降低馬速,給戰馬喘息恢復體力的機會,等到已經隱隱見到暖泉那一片夯土城牆的影子,這才催動戰馬大呼一聲,將馬速提升至極限,全力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