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慕容散文小說集》附錄
《紅樓夢》以賈雨村“忘恩負義”開啟,以劉姥姥“知恩圖報”結束。
結尾也不過是“因果報應”而已!
“為官的,家業凋零。
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
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
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
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
起起落落,悲喜交織的人生,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滄海一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回憶起,往事歷歷在目,卻已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往事塵封於時間的長河裡,最終淡化的毫無痕跡,終究被遺忘。
即便某一個瞬間被提起,也激不起任何跌宕起伏的情感。
經歷造就閱歷,閱歷歷練心智。
良禽擇木而棲,擇善而處,擇君子而交,水不試,不知深淺,人不交,不知好壞。
如果說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又太過淺顯,隻看如何定義這個快樂的來源。
但人生的意義也絕非是經受苦難,這是為人所排斥的,人人都想追求圓滿,古往今來卻多是不能得償所願的人生,很難說哪一種人生是沒有遺憾的。
既然天有陰晴,月有虧,風霜雨雪,花開花謝本都是常態,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也算是常態,但並不妨礙對於理想中美好、圓滿人生的追求。
理解了這些,努力過後,就順其自然了。
自我完善或許才是我理解的人生意義的所在,但我並沒有具體的標準去衡量。
不做深層次的剖析,大緻認為是這樣的。
從小看《西遊記》,是極愛孫悟空的,一個非常具有正義感的角色,總是充滿了正能量,面對困難與坎坷,永不言棄,勇於奮鬥與抗爭,積極努力解決問題。
“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別離家鄉柳,披星戴月食風飲露,苦海無邊敢承受,人生貴在有追求,哪怕腳下路悠悠。
”無不為之動容。
前輩們用一隻“猴”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正面人物形象,以“佛”為主題的一部神話作品,一部傳世經典之作。
其次,是喜歡唐王,一個極有信念的君王。
再者就是喜歡菩提祖師,一身仙風道骨,天外飛仙,別有洞天府,為我獨尊是世尊。
最後,就是喜歡釋迦摩尼佛,佛祖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果然不同反響,不得不佩服當年拍攝西遊記的選景導演。
佛祖的靈山勝境,景色優美、寧靜,莊嚴肅穆,充滿了一種無形的磁場能量,讓人心生肅穆,一種心靈淨化、升華之感。
“傳經者摩訶迦葉,阿難陀說:“白手傳經濟世,後人當餓死了。
”
佛祖說:“物廣人稠,多欺多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罪孽。
“我有經文三藏,共計三十五部,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文。
”
“經不輕傳,法不空取。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不要老想著佔他人的便宜。
沒有付出就沒有得到。
勿以小惡而為之,縱容他人,姑息養奸,本質上也是一種做惡。
”
從古至今,歷史塵封在時光的長河裡,我們翻開史書,穿越千年,是多少先賢前輩、英雄兒女的人生軌跡和事跡,思緒在馳騁,在過去和現在不同時空的同一情感世界中,去感受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同人生經歷,各種情感,每一種情懷都足以震古爍今。
從小每晚跟大人窩在床頭看《三國演義》,初次看,並未看懂,裡面有很多人物角色,根本記不住,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至於周瑜邊看邊忘,沒有什麽印象,隻覺心胸太過狹隘,不足以提,在我的認知當中,與司馬懿並列為心中的“邊角料”。
(此為鄙人粗陋見識,僅為一家之言)。
最愛不過諸葛亮,人性之光輝,一直心生敬佩、仰慕之情。
不光是驚歎他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才華橫溢,還有他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知恩圖報的人格魅力做到了極緻。
真真是品貌絕佳、一流的神人也。
在他的千古名作《出師表》裡,措詞是如此的謙遜,以示對上之恭敬之心。
出征之前,仍不忘朝中之事,誠懇的囑托和建議,殫精竭慮,忠心耿耿。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譯文)
“先帝開創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
現在天下分成三個國家,我蜀漢國力困乏,這真是生死存亡危險的關頭。
然而朝廷上的官員在朝廷內供職毫不懈怠,有志的將士在外舍生忘死,這均是在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大恩大德,想報答給陛下啊!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以發揚先帝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
而不應妄自菲薄,言談時稱引、比喻有失恰當,以緻阻塞忠臣進諫的道路。
宮廷之中、丞相府中,全是一個整體,晉升和懲罰、讚美和批評,不應標準不同。
如有做壞事犯法的,或盡忠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評定,加以處罰或獎賞,來彰明陛下公平明正的治理,不應當有偏心或私心,使內外的法度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志慮忠貞純真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中的事,無論大小,都應該征求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這樣必定能對缺失疏漏之處有所補益,收到較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性情平和而行為公正,通暢軍事,在過去試用時,先帝稱讚他是個能人,因此群臣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使軍隊和睦,使德才高低不同的將士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因此而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逢與臣下談及此事,對桓、靈二帝的作為沒有不發出歎息、感到痛心與遺憾的。
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麽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耕種,隻求在亂世苟且地保全性命,不想在諸侯中求得顯赫的名聲。
先帝不嫌我出身卑微,見識淺陋,自己枉駕屈就,三次到草廬之中來看我,征詢我對天下大事的看法。
因此我心中感激,於是答應先帝為他奔走效力。
後來正遇戰事失敗,我在敗亡的時候,接受了挽救敗局的重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輔助陛下、興複漢室的大事托付給我。
我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歎,唯恐托付之事沒有成效,從而有損先帝的英明。
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軍庫兵器裝備充足,應該鼓勵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
我希望竭盡自己有限的能力,掃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王室,回到舊日的國都。
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而且盡忠陛下的本分。
至於斟酌國家政務上的除弊興利,把忠言都進獻出來,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將討伐奸賊、興複漢室的大任交付給臣下;如果沒有成效,那就治我的罪,用以告慰先帝的英靈。
倘若沒有勉勵陛下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請追究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之罪, 公布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自己認真謀慮國事,征求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采納好的建議,深切追思先帝的遺詔。
臣下這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即將遠征,流著淚寫下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說了些什麽。
”
我之喜愛者,免不了要引用或應用喜愛的歷史人物作品或者傳世經典。
怎麽說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喜愛的文學作品,總是百看不厭,視若珍寶。
雖讀書不多,胸中點墨甚少,古往今來的名作典故也知之甚少,雖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雄”之感,也不妨我執著喜愛一文,反覆“咀嚼”。
相較於諸葛亮,司馬懿這個人物的出現,具有極大的反襯作用,雖為三國裡最後的贏家,作為勝利者,其智謀自不必說,懂隱忍、蟄伏,但其品格遜色諸葛亮一籌。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風過無痕,花香萬裡,功過任誰說?!
”
《水滸傳》以小人高俅的發跡,一些奸佞之臣迫害一些剛正、義氣之士,逼得多少英雄好漢到梁山落草為寇。
現實的殘酷,令人唏噓不已!
又是那麽的蒼白無力之感!
但我始終不明白宋江,雖非出自本意,但已是背道而馳,離經叛道,何苦還執著於曾經的名譽、地位、身份?為幻想中的執念,犧牲了無數誓死追隨他的兄弟們的性命。
古往今來,歲月變遷,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原是一樣的啊!
想來,傳承的文化精神,永遠不會被時光磨滅。
全書完!